首页 历史文化 中国文化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解读

作者:shangzq2020-01-02      来源:我爱历史网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解读

   诗的头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长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长江以南风光的怀念。)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唐诗三百首 唐诗 古诗 七言绝句 杜牧

上一个: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

下一个: 杜牧《遣怀》诗歌鉴赏

相关阅读

孤篇压全唐的是哪首诗

2021-03-15 10:05

卢纶《送李端》原文译文及赏析

2020-01-06 15:03

唐诗《阙题》原文译文及赏析

2020-01-06 14:31

刘禹锡《蜀先主庙》原文译文赏析

2020-01-06 14:09

《饯别王十一南游》原文译文赏析

2020-01-06 14:00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文学赏析

2020-01-06 13:48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整体赏析

2020-01-06 13:43

刘长卿《新年作》原文译文及赏析

2020-01-06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