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文化 中国文化

北宋女子是如何化妆的

作者:wanl2020-04-24      来源:我爱历史网

额黄就是在额部涂抹黄色的颜料。这种妆式最初始自宫中,故又称“宫黄”。如周邦彦《瑞龙吟》词:“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张先《汉宫春》词:“红粉苔墙,透新春消息……额涂黄,何人斗巧。”

红妆则是在颊间施以红粉,唇点口脂。这一妆法深受仕女的喜爱,如欧阳修《浣溪沙》词:“红粉佳人白玉杯,木兰船稳棹歌催,绿荷风里笑声来。”张先《醉垂鞭》词:“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晏几道《临江仙》词:“靓妆眉沁绿,羞艳粉生红。”

薄妆又称淡妆,是在脸部施以淡淡的粉,以显得雅致。如王锤《追和周昉琴阮美人图》诗:“髻重发根急,薄妆无意添。”

素妆就是在脸部涂以白色的铅粉或米粉。这种妆法在当时颇为少见,被时人视为服妖。

泪妆以白粉抹颊或点染眼角,因其状如啼哭,故名。如《宋史·五行志三》载:理宗时,宫妃“粉点眼角,名泪妆”。

檀晕妆也是一种素雅的妆式,其法是:先以浅赭铅粉打底,然后施以檀粉,面颊中部微红,并逐渐向四周晕染。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诗有“蛟绡剪碎玉簪轻,檀晕妆成雪月明”之句(《苏轼诗集》卷33)。陆游《和谭德称送牡丹》诗:“洛阳春色擅中州,檀晕鞓红总胜流。”(《剑南诗稿》卷3)

慵来妆,简称“慵妆”。这种妆式始自汉武帝时,至宋犹存。其妆式是:薄傅红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

梅妆是指妇女在眉额上点画或粘贴梅花形花钿,又称梅额、落梅妆、梅妆额、花额、额妆、寿阳妆等。吴文英《玉楼春·京市舞女》词:“茸茸狸帽遮梅额,金蝉罗翦胡衫窄。”吴则礼《满庭芳·立春》词:“钗头燕,妆台弄粉,梅额故相夸。”

佛妆流行于燕地。庄绰《鸡肋编》卷上载“冬月以括蒌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至春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其异于南方如此。”

对手部的化妆,宋代妇女也颇为讲究,往往不惜时间修饰指甲,以增加女性的魅力。当时风俗以凤仙花染甲,称为“金凤染指”。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金凤染甲》详细地记载了这种方法:“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敷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谈,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或云此守宫之法,非也(今老妇七八旬者亦染甲)。今回回妇人多喜此,或以染手并猫狗为戏。”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代的南部边疆,一些少数民族妇女还有绣面的习俗。所谓绣面,就是用针在脸部扎刺出花纹,上面填以颜色,使其经久不变。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2《海外黎蛮》载:“猺人执黎弓,垂剪筒。……其妇人高髻绣面,耳带铜环,垂坠至肩。”又,同书卷10《绣面》载:“海南黎女以绣面为饰,盖黎女多美,昔尝为外人所窃,黎女有节者,涅面以砺俗,至今慕而效之。其绣面也,犹中州之笄也。女年及笄,置酒会亲旧女伴,自施针笔,为极细花卉飞蛾之形,绚之以遍地淡粟纹。有晰白而绣文翠青,花纹晓了,工致极佳者。唯其婢不绣。”

北宋

上一个: 北宋女子的发型特点

下一个: 全真龙门派的历史沿革

相关阅读

北宋为何定都开封

北宋为何定都开封

2021-04-16 14:44

《东京梦华录》描述宋朝的四季

《东京梦华录》描述宋朝的四季
《东京梦华录》描述宋朝的四季
《东京梦华录》描述宋朝的四季
2020-08-11 13:42
《东京梦华录》中记录的宋代日常生活习俗

《东京梦华录》中记录的宋代日常生活习俗

2020-08-10 17:10

《东京梦华录》的内容赏析

《东京梦华录》的内容赏析
《东京梦华录》的内容赏析
《东京梦华录》的内容赏析
2020-08-10 16:51

宋代的官服制度

宋代的官服制度
宋代的官服制度
宋代的官服制度
2020-08-06 15:06

占城稻是什么

占城稻是什么
占城稻是什么
占城稻是什么
2020-05-26 14:45

北宋皇帝服饰的特点

北宋皇帝服饰的特点
北宋皇帝服饰的特点
北宋皇帝服饰的特点
2020-04-26 16:16
龙泉窑瓷器特点

龙泉窑瓷器特点

2020-04-26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