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为什么会与高丽混为一谈
这其实与我国的史书记载脱不了干系。
高丽作为高句丽的别称,最早见于南梁人(441-513)所著的《宋书》中。而紧随其后的北齐人魏收(507-572)所著的《魏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高丽就是高句丽:曹魏重臣毌丘俭曾奉命征讨高句丽,但在《魏书》中的表述则是“从毌丘俭征高丽有功”。
可见,起码在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与高丽被当作了一回事,只是书写不同而已。又因为此时的高句丽王族以高为氏,故称之为高氏高丽。
从《旧五代史》开始,都将高句丽的历史以高丽之名记述在王建所建立的高丽国之前。而从《宋史》开始,则正式有了“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的说法,将王氏高丽确定为高氏高丽(高句丽)的继承者。
但《宋史》的不严谨是出了名的,比如:高句丽原属幽州,《宋史》的表述却是冀州;高句丽与箕子朝鲜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不同政权,却被《宋史》描述成拥有前后关系的政权。
正是《宋史》犯下的如此低级错误,直接导致后代不经考证直接采用这一说法,将本无瓜葛的王氏高丽同高句丽混为一谈。朱元璋为李氏篡权所建的政权赐名“朝鲜”,将之称为箕子朝鲜的延续,实在是荒唐的说法。
不过,朱元璋也没想到,半岛居民会在500多年后依靠这种种谬误,掀起一场又一场篡改历史的闹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