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才中就有荀彧、荀攸、戏志才、郭嘉、钟繇、陈群、辛毗、杜袭、赵俨、枣祗等谋略大佬,其中两荀一郭是当时曹操身边的无敌谋士组合,并且这三人的谋略可以缺陷互补。荀彧好阳谋,荀攸善断、郭嘉好阴谋,三人的结合成功的帮助曹操搞定了很多的战役。而像其他的颍川人士都是在政事、经济、法律建设上付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在曹氏和夏侯氏夹缝中求生存的颍州系
颍川人才支撑起曹魏国家治理的一大片江山,没有他们,那么曹魏的政务治理就不会出奇迹,也因为是有了他们,曹魏政权才频繁出现屯田制度、九品中正制等好的政策。而如果对三国历史熟读比较清晰的,大家会发现,三国比较厉害的谋士都出自于颍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地方学风盛行,而且这里的人都比较聪明勤奋,因为名气的影响,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家族都跑到这里来居住,或者说是让自己的孩子到这里来读书。
只要在颍川镀一下金,那么你就成为天下英雄追捧的人才,颍川这个地方有点类似深造的学校,从这里走出去的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过颍川氏一直以来都是深受君王的喜爱,但是就没有任何权力,他们支撑起文官集团,但却是典型的位高权轻,并且颍川派系很多人还是出了名的忠君爱国。
他们认为曹操扶持汉献帝,那么就值得自己帮助,如果曹操要是想废掉汉室,或者说曹操要明目张胆的架空皇室,那么颍川氏人才很多就会愤然离去,这也被称为颍川气骨。不过有颍川气骨的貌似也没多少人,也就少数人,大部分人最终还是来到曹魏政权当官。颍川派系可以说是和曹氏、夏侯氏并驱齐驾的政治派系。
不过他们缺少的就是实权,而曹氏、夏侯氏有权力,但是缺的就是他们的头脑,也因此,三派之间很少有冲突,有了冲突也是颍川系这边退一步。而退一步就海阔天空,所以基本上你很少在曹魏政坛上看到曹家、夏侯家的人士与颍川派人士斗嘴的画面,三派相处的还是很融洽的。
五,司马系家族的观望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河内的司马系,不应该仅仅称之为河内,应该是河北,因为许多河北名士都是以司马家族作为派系领袖,而司马懿也成为了河北派系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司马氏其实最初并没有想过要入仕,而曹操多少次请他们入仕,他们都巍然不动,这不是司马氏不动心,而是他们在等待时机。以司马懿的忍耐力看,时机还不成熟,天下的局势还不够明朗,等到天下局势彻底明朗了,他们才能够选择良主栖身。
其实司马氏这种思想在乱世中也算正常,毕竟为了这么一大家族的兴衰,按照司马氏的才华,司马家总得找个可靠的君主扶持。袁家离自己最近,但是司马懿和司马孚都认为袁绍这个人不太可能成大事,心高气傲、分不清主次、还总是任性,这样的人虽然贵有三公身份加持,但是却让司马家族看不到争夺天下的希望。
而曹氏虽然近几年强大起来,可是司马家族觉得曹氏野心太重了,并且猜忌心很强,呆在那里谁知道哪天会不会被杀,司马家族就是典型的投机主义士族。即使最终官渡之战胜利了,曹操征召司马懿入仕,司马懿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就假借生病拒绝,最终被曹操赶鸭子上架,才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官员。
不过因为司马氏在曹操眼中评价不太好,所以曹氏、夏侯氏对司马氏一直采取高压压制政策,直到最后一个曹三代曹爽的失败,司马家才真正的掌权。
六,投降派成为曹氏的看家狗
最后一个派系就是典型的投诚派,这些派系能量也不小,像是许褚、徐庶、张辽等人,这都是一等一功臣,但是因为他们是投降来的,所以一直不被曹氏、夏侯氏看得上。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手中没实权,曹操曹丕为了防止本家窃权,就把一些权力封给许褚张辽等人,一个是为了平衡,一个是为了安抚投诚势力。
而这些投诚势力不归任何势力统管,他们只听从曹操曹丕和曹叡等君王的命令,也是这种忠君爱国的表现,他们也得到了曹氏皇族的善待,并且司马家族掌权后,对他们也是很不错。组成曹魏政权权力中枢的几大派系,除了投诚派不参与斗争以外,曹魏的前中期是曹氏、夏侯氏掌权,而到了中期之后颍川派系开始和曹氏夏侯氏平起平坐,到了后期就是司马氏一家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