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神话的许多因素,万物有灵的精灵论,无所不能的法术、人鬼杂糅的野性世界,宇宙万物人化思想,小说中塑造了不少死后再生、永恒仙乡、魔法幻化等事件情景。而且,《搜神记》中也开始出现写社会人物的作品,如《天竺胡人》、《李寄》、《管辂》、《郭璞》、《钟琳》等。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搜神记》一书较之前代的神话、神怪故事,在题材上既有明显的继承、也有较大的开拓和发展。
其次,从艺术上来看,《搜神记》继承了前代神话中强烈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神奇的幻想等浪漫主义手法。如《千日酒》中写刘玄石到狄希那里要酒喝,狄希的酒还没有发酵酿好。玄石要了还没有酿熟的酒喝了,他到家就一眠千日,家里人以为他死了,埋葬了他。三年后,狄希去访刘玄石,令其家人去掘坟墓,只见“冢下汗气彻天”,破棺后,掘墓人被刘玄石的酒气冲入鼻中,竟然也都各醉睡了三个月。书中还记叙有“长五丈,足履六尺”的大人,也有身高仅一尺乃至数寸的小人。再从作品的形制篇幅上看,前代特别是上古神话,比较简单、零散,首尾完整的故事很少。
《搜神记》在这力面的突破也是明显的。《搜神记》中出现了许多叙事婉转、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如《华山使》,故事情节虽然不及唐传奇中《柳毅传书》的情节那么曲折动人,但也写出了郑容路经华阴,受华山使托书,传书的经过,传书的结局等等。又如《宋大贤》,先用概括描写的方式写出宋大贤的性质“以正道自处”,然后写他夜宿南阳西郊亭与妖精鬼怪的斗争,作品中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他与鬼魅斗争的三个回合。这些故事中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大体具备,表现出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构思。可见《搜神记》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对前代神怪传说都显示出有着继承,更有着创造性的发展。
《搜神记》是对民间传说故事的记载,而这些故事恰恰是原始图腾崇拜在后世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延伸,是民间文化发展变异性的结晶。在人的拟兽化阶段,原始人曾靠采集野生植物和猎取动物充饥以求得生存,这时的动物是支持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人们把动物本身当作对生活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自然的异己力量来加以崇拜。人们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人们所依赖的东西,也就是古人奉之为神的对象,而它也就成了氏族成员所崇拜的图腾。他们相信通过模仿此图腾就能得到神的保护,就拥有了神的至高无上的权利。
摩尔根在探讨洛魁氏族首领权利时提到,“在分布很广的人类部落中间,常常把角当作职位及全能的象征,这或许如泰勒所提示的,是由于有角的反刍动物的雄兽特别显得威风凛凛,才引起人们这种联想的”。但是,随着知识的进步,人类相信有自己的始祖,于是按自己的模样来拟想,自己的模样又是半人半兽,这样图腾的演变便进入了第二阶段———兽的拟人化阶段。自然兽便有了人的特征,或有了与人类似的思想感情、类似的行为,甚至能幻化为人,这时的兽被人性化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千年过去了,由于不断的暗中摸索,人们稍稍学会控制些自然的有效方法,自己也渐渐有了点信心,于是对他们的图腾神,态度渐渐由献媚的、拉拢的、恫吓的、抗拒的(人究竟是个狡猾的东西)最后他居然从幼稚的、蒙昧的图腾文化中挣扎出来了,以至几乎忘掉有过那么回事”。这时的始祖模样也变作全人型了。当然后世小说记载中的动物也便是本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