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干预
司礼监利用皇帝对自己的宠信,甚至发展到直接对皇帝的决策进行干预和影响,使皇帝对事情的处理符合自己的思路。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冬十月,福建按察佥事廖谟以杖打死驿丞。廖谟的同乡内阁学士杨溥回到乡里,因为廖谟杀死驿丞而问罪于他。此事争议不决,故而报与张太后。王振说:“这二人是同乡,因此事抵命太重,应该相应的降低品级。”太后听从了王振的意见,降廖谟为同知。由此王振逐渐参与朝中决策。
成化时期宦官怀恩的事迹在史书中是颇为突出的。成化十二年(1484年),陕西、河南等地出现严重的旱灾,许多州县甚至出现人之相食的现象。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宪宗竟听信佛僧继晓的蛊惑,要在京城西市修建大永昌寺。修建该寺庙,要强令当地居民迁徙者数百家,而且耗费皇帑银两数万两。为此,刑部员外郎林俊上疏劝阻,并要求斩继晓以谢天下。
明宪宗看罢大怒,将林俊下锦衣卫大狱,并且想要杀他。为此,怀恩尽力为之求情,明宪宗大怒,将砚台扔向他,说:“你要和林俊一起忤逆我吗!”怀恩退后,称病不起。明宪宗的怒气消解之后,派人去看望怀恩,并释放了林俊。
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明代司礼监对皇帝的干预:有个叫章瑾的人,进贡宝石,求得锦衣卫镇抚之职,明宪宗允准了他。命怀恩前去传旨,怀恩说:“锦衣卫镇抚掌管天下诏狱,应该选择武臣中优秀的人任命,怎么能因为章瑾进贡就委任他呢?所以不宜去传旨。”宪宗说:“你想要违抗我的旨意吗?”怀恩说:“不敢违抗皇帝的旨意,但这是违法的。”明宪宗不得以,就命覃昌前去传旨。
嘉靖时期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掌管司礼监达三十三年之久,而且照例管理东厂。明世宗想要廷杖进言的参政姜士昌,因为陈矩的谏言才告罢。云南的民众想要杀税监杨荣,世宗想尽数逮捕作乱之人,也因为陈矩的进言而告罢。
经济干预
早在洪武年间,宦官已经开始插手干预财政。正统以后,经理仓场,提督营造、珠池、银场、市舶、织造等都是宦官管理。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遍天下的矿监税使也都是由宦官担任,造成恶劣的灾难性后果。明代中央政府六部中,主管经济事务的是户部和工部。明代后期,曾设立名宦官衙署“户工总理”,授予其总署户工之权。
刘瑾当政后,不断的变乱成法,改变一系列的经济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行,是与刘瑾分不开的。刘瑾败亡后,工部查奏了刘瑾乱政害人事计十一事,户部查奏刘瑾变乱田制十余事。这些数字可以看到刘瑾对经济政策的干预程度。明熹宗天启年间,太监涂文辅总督太仓、节慎两库,将宁安大长公主的宅第夺为办公的地方,命名为“户工总部”,设置骑马的侍从数百人,部郎以下全都设置为廷前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