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在潼关驻军中出现了一股要求诛杀杨国忠的势力,其带头人物便是大将王思礼。王思礼密劝哥舒翰利用手握重兵的有利时机,回军诛杀杨国忠,哥舒翰犹豫未决。这件事很快就被杨国忠知晓了,很可能是他安插在军中的亲信密报的。杨国忠得报大惧,马上向玄宗上奏说:“今潼关兵众虽盛,而无后殿,万一不利,京师得无恐乎!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人训练于苑中。”玄宗同意了他的奏请。杨国忠还不放心,又奏请招募一万人屯驻灞上,皆令其心腹将领杜乾运统率(《旧唐书·哥舒翰传》)。
杨国忠的这些举动,“名为御贼,实备翰也”(《资治通鉴)卷218)。对于杨国忠这些举动的目的,哥舒翰也是心知肚明的,于是他又上表皇帝请求将杜乾运军改隶潼关,然后以商议军情的名义召杜乾运到潼关,将其斩首。
此事引起了杨国忠极大的恐惧,同时也使哥舒翰感到内心不安,因为这样做毕竟是违背玄宗的意愿,有专擅弄权的嫌疑。杨国忠为了自保,必然要采取对策进行反击。敦促潼关守军出关作战,便是其所采取的主要对策。据《旧唐书·杨国忠传》载:“国忠以翰持兵未决,虑反图己,欲其速战,自中督促之。”玄宗也急于取得平叛战争的胜利,杨国忠的建议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催促哥舒翰进兵的命令便接二连三地送到了潼关前线。
关于此事史籍是这样记载的:杨忠国“言于上,以贼方无备,而翰逗留,将失机会。上以为然,续遣中使趣之,项背相望。翰不得已,抚膺恸哭”,引军出关((资治通鉴》卷218)。哥舒翰之所以临战“恸哭”,是因为他知道叛军战斗力强悍,而官军却是新招募的乌合之众,战必失败,故失声恸哭。
在哥舒翰出关作战之前,平叛形势一片大好,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在河东连战连胜,并且打开了东井陉关的通道,可以威胁河北,直捣范阳叛军老巢。河北诸郡纷纷反正,叛军后方不稳。李光弼军在常山郡大败史思明军,叛军损失惨重,人心不稳。叛军进攻江淮的军事计划也受到挫折,难以实现。安禄山虽然在洛阳称帝,但大军受阻于潼关,不能前进一步。因此,郭子仪、李光弼等皆上书朝廷,主张在潼关宜采取守势,不可轻易出战。
但是杨国忠出于一己之私,强迫守关大军弃险而出;唐玄宗不懂军事,急于求成,干预前线统帅的指挥,结果导致潼关失守,长安门户洞开,使得整个平叛战争的形势急转直下。因此,潼关之战的失败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它实际上也是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所导致的一个恶果,教训是非常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