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北征乌桓,一举荡平,但出兵汉中,视为“天狱”,在蜀地无功而返。钟会灭蜀,被阻剑阁,若非邓艾偷渡阴平,几乎功亏一篑。这都可以视为隋唐征高句丽无功而返的重要参照。
第二,气候不利。
由于天气原因,隋唐军队攻打辽东的有利时机只有二三月到六七月,这短短的四五个月时间。隋朝的兵部尚书段文振评价说:“水潦方降,不可淹迟……如不时定,脱遇秋霖,深为艰阻,兵粮既竭,强敌在前,靺鞨出后,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对此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分析说:“中国东北方冀辽之间其雨季在旧历六七月间,而旧历八九月至二三月又为寒冻之时期。故以关中远距离之武力而欲制服高丽攻取辽东之地,必在冻期已过雨季未临之短时间获得全胜而后可。”如果再减去行军出师和班师所的耗费,能用于进攻时间只会更短。所以,这就增加了征服高句丽的难度。不仅如此,一旦坚城难克,后勤不足,中原的军队很容易大败亏输。
再以蜀地作类比分析,三国时魏国攻蜀也往往是由于气候原因最终无功而返。太和四年(230年),魏国大司马曹真从子午道进攻汉中,碰上雨季,栈道断绝,一个月时间才走了一半路程,最后只得撤退。(《三国志》: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第三,后勤艰难。
由于地理险要,所以增加了大军的后勤压力,一旦粮草将尽,轻则退军,重则会导致全军覆没。正始五年(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攻蜀,但因运输艰难,缺乏物资和粮食;蜀汉大将又抢先据守山岭,进退两难。
司马懿责怪他说:“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平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最后,曹爽只好撤军,死伤甚多,关中虚耗。正是因为翻越秦岭运输军资的艰难,曹操称汉中为“鸡肋”,留下了这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但是,四川虽然艰险,毕竟离中原腹地较近,值得用兵,而朝鲜地区离中原腹地过远,后勤尤其不便,因此明太祖朱元璋最终放弃朝鲜,将其列入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中,反对子孙后代去动他们。其实不要说封建王朝,就是到了朝鲜战争中,以美国号称“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化师,面对朝鲜地区多山的地形,照样打的很吃力,铩羽而归。
所以,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懂得高句丽为什么如此难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