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治环境影响:赵国改革之后虽有走向封建专制的趋势,但是相比于秦国,贵族政治仍是主导。
政治制度是社会高层统治人民的工具,赵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也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赵国兵变、政变事件多发,政治制度极其不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开始变法,大都建立起了完善的政治制度,赵国官僚政治的开端在赵烈侯时期,赵烈侯听取公孙连的意见选贤任能,以官员的功劳德行来评判任命官员,开启了赵国政治改革的先河。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官僚机构已经比较完善,除了中央官僚制度以外,在地方上还建立了郡县制。
但是变法中存在问题,比如说,虽然是官僚政治改革,但其中还有着很严重的贵族政治的痕迹,贵族集团还可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赵武灵王死后,政治制度的改革宣告失败,贵族们纷纷拥兵自重,常常对政局进行干预。
而此时的秦国呢?在秦孝公变法之后,国家制度已经十分规范,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文化。在法家思想的统治下,秦国建立起了守法、信法的政治价值,过去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被废除,朝堂中一片安定和谐。
四、内耗严重
秦国崇尚武力的社会风气,导致各阶层崇尚“私斗”,这必然会引起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在这种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社会生产自然无法正常运行,直接原因就是导致了经济的发展落后。
经济落后就会导致国家无法提供完善的军事储备,那么军力自然会白白流失,在冷兵器时代,财力、军力的流失,必然会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
在经历过战争后本该潜心发展的赵国,却依然处于“私斗”盛行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本就千疮百孔的赵国还要遭受风雨的摧残,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赵国在当时六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只会越来越落后,这也是为什么“长平一战”之后,赵国就再也没有崛起。
五、“胡服骑射”的影响
众所周知,秦朝的崛起离不开“商鞅变法”,而赵国的强大也离不开“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无疑是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让赵国在与胡人、中山国的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最终可以与秦军一教长短。
但是,改革只在军事领域,不涉及经济社会,所以并没有使赵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赵国本来就是多种人口杂居之地,经过赵武陵王的改革,处在赵国人骨子里的豪放、粗狂甚至是野蛮的风气更加深入骨髓,这对赵国本来就存在的“好斗”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以“胡服骑射”,虽然加强了军事力量,但也将社会顽疾大大加深,最终导致了赵国的灭亡。
六、自然灾害的影响
战国末年,赵国曾发生过两次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公元前231年发生大地震,自乐徐以西的地方大部分建筑物都有倒塌和损害,据记载当时地面裂开的口子东西有一百三十多步长,这场大地震无疑给赵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公元前230年,赵国又遭遇了大旱,这给刚刚经历过地震的赵国,又一次沉重的打击,这两次灾难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胡服骑射”对于赵国来说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并且对后世的政治军事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但是赵国灭亡的原因是来自多个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粗犷好斗的社会风气,而“胡服骑射”这次改革并没有改变这种风气,反而加重了这种风气的盛行,因此赵国到最后也没有避免被秦国灭亡的命运。赵国的灭亡也告诉我们,精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要想长久的安稳就必须在国内建立起一种统一的思想,取得人民精神上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