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纸面上来看,双方是旗鼓相当,可是,因为刘备一方承担着进攻的压力,从这一角度来看,刘备的兵力不仅不占据优势,反而处在劣势。
举例来说,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发起了第二次北伐中原。此战,诸葛亮率领数万人马攻打陈仓这座城池。彼时,陈仓的守军只有1000多人。但是,即便如此,诸葛亮还是没能从曹魏守军中拿下陈仓。因此,回到夷陵之战,刘备的兵力没有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劣势,自然是其战败的原因之一。
三
同时,在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地利上,夷陵之战,面对气势汹汹的蜀汉大军,陆逊这位名将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因此,在笔者看来,绵延的山地,不仅让蜀汉大军分散开来,给了陆逊各个击破的机会,也让东吴大军可以凭借着险峻的山峰,从而更好地进行防守。
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姜维依靠一夫当关,万夫莫关的剑门开,从而用几万人就挡住了钟会的10多万大军。如果不是邓艾偷渡阴平的话,钟会很可能就要从剑阁一带撤军了。同样的道理,当陆逊拥有地形上的优势之后,自然在僵持作战中占据了上风。反之,因为地形上的困扰,刘备一方则处在了下风,这也是最终在夷陵之战中兵败的重要原因。就第三点原因来说,战事从公元221年拖延到公元222年,也即持续了一年左右,这成为刘备兵败的原因之一。
四
最后,公元222年的春天,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
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人员的消耗,后勤补给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公元222年春天的时候,刘备就应该果断撤军了。作为对比的是,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的时候,往往都没有在曹魏境内拖延太久的时间,这是因为本就弱小的蜀汉,无法在粮草上支持一支大军长期在外作战。况且,因为是在对方的主场作战,这意味着对方的人员和物资补给更加方便。
到了公元222年六月,也即夏天的时候,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彼时,闷热的天气,已经让蜀汉大军非常不适了。
在三国时期,天气因素实际上对战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夷陵之战后,曹丕曾多次征讨东吴。不过,因为战役发动的时候比较靠近冬季,所以雨雪天气的出现,往往让曹丕主动撤军。同样的道理,在夷陵之战中,闷热干燥的天气,不仅让蜀汉将士十分不适,也给陆逊采用火攻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这也是刘备所犯的错误之一。综上,在夷陵之战中,看似缺乏经验的陆逊,最终战胜了久经沙场的刘备。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