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孙策二十六岁的时候遇刺受重伤,推断当时孙绍的年纪还很小。当时东吴基业才草创没几年,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孙策不是没考虑过继任人问题,但是孙绍实在是太小了,要让一个小孩来总摄江东大局,不仅孙策自己不放心,所有与他一起打江山的部下也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选择自然是自己最亲近的弟弟孙权了。
孙策临终前,意味深长的对孙权说了一段心里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这一段话感人肺腑,既是孙策的临终遗言,也是对弟弟孙权的极大肯定。接过代表江东最高权力印绶的孙权痛哭流涕,发誓要以父兄为榜样,建立不朽功业。
孙策一共有4个弟弟,分别是孙权、孙翊、孙匡、孙朗。在这4个人当中,孙权的个人能力最强。这一点,孙策心知肚明。孙策非常欣赏孙权,认为他在有的方面超过了自己。既然由于各种原因所限,不能将江山传给长子孙绍,那么退而求其次,传给弟弟孙权,由孙权来传承江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是,孙权在称帝后,在对父兄的追谥一事上,是明显区别对待的。孙权之父孙坚被追谥为武烈皇帝,庙号世祖,而兄长孙策,则仅追谥为长沙桓王,不管孙权是出于哪一种想法,他的江山毕竟是从孙策手上接手的,自己称帝后仅仅追谥兄长为长沙桓王已属说不过去,最让人可气的是,这个长沙桓王还不能世袭罔替,也就是说,王爵只属于已经死去的孙策一人,孙策在世唯一的儿子孙绍还没有资格继承王位。
孙权称帝时,孙绍被封为吴侯,此爵非同一般,一来吴侯乃朝廷所封,首任吴侯便是孙策,次任吴侯是孙权,孙绍承父爵本无可厚非。但很快的,孙绍连吴侯爵位都被取消了,改封了个上虞侯,没有封王已经够憋屈了,毕竟孙权称帝后他几乎所有的儿子都封了王,唯独对这个侄儿另眼相看,孙绍现在连父爵都不能继承,莫名其妙的封了一个上虞侯,他心里应该有多憋屈啊。
分析孙权的做法,其实大家不难想象孙权这是在极力“去孙策化”,消除孙策在东吴政权的影响力,巩固自己的地位,特别是自己作为东吴政权继承人的合法性。但是孙权这一做法依然在后世广受批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孙权称帝后权力已经稳如泰山,他完全可以追谥兄长孙策为帝,西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不是一口气追谥了祖父司马懿、父亲司马昭和伯父司马师三人为帝。由此可以看出,孙权在这件事上是明显存在着私心的。
孙绍卒年不详,他只有一个儿子叫孙奉,在孙绍死后承袭了上虞侯爵位,270年,孙奉被吴末帝孙皓诛杀,孙策一脉绝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