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多变,于宫体诗中见柔情
王昌龄不仅边塞诗写出了水准,而且他的闺怨诗依然彰显着迥异风格。所以在他的笔下可见铮铮铁骨,也可感楚楚柔情。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可称之为闺怨诗中的代表之作,它捕捉了生活中的一个小画面,将人物的形象及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腻生动的描写;情感的跌宕在短短四行字中流畅完成,尤其是转合两句,不仅点亮全篇,更是将无穷韵味留于篇外;读一首诗就如品味一则故事,以点见面且留足想象空间。
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美人、水殿、秋扇、明月……又一幅画面被临摹出来,宫中女子惹人怜爱的孤独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王昌龄的闺怨诗将笔底女子刻画得楚楚动人,通过动作与心理结合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独守闺房的那份寂寞与无助,更可以深入地悟到诗外之意:作者借女子的悲惨命运,从侧面抨击了社会对她们的摧残,表达了他对当初局势的痛恨。
王昌龄以玲珑剔透、自然流畅新颖见奇的语言将闺怨诗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他的宫体诗不同于一般的作品:透过内容看本质——王昌龄的思想是健康的,他以自己的迥异之笔洗去了前朝宫体诗的艳丽低俗之风,劈开新的局面,将宫体诗引入了正派之流,所以王昌龄又被誉为“以七言绝句写宫体诗”的第一人。(《长信秋词五首》也是难得的好作品)
重情重义,送别诗中见真心
王昌龄四处奔波,且性格豪爽,所以他结交了好多朋友,于是一首首感人的诗作便诞生了;他将自己的一片真心与诸多感慨皆写在了诗行里。
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诗的承句无疑是采用了以反言正的手法而写,作者明说“不觉有离伤”,其实他自己是无比伤感的,这只不过是想宽慰朋友的违心话而已。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说真的,第一次读这两句就被深深感染。若不是有异乡奔走的沧桑经历,怕是很难写出如此新颖独特的肺腑之语;其中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之情,更可见他高超的写作水平,真是个性十足难被超越。
王昌龄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但是从来不曾落窠臼,概括起来有几个特点:构思新颖、炼字新颖;不明写离伤、不恭维迎合。王昌龄仕途坎坷,常年遭贬,他也是骨肉之身,所以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如此清高之节,的确令人佩服。
才高俗世嫌,一片冰心葬黄泉
王昌龄如此才高又性洁,致使那些妒忌他的、排挤他的人一直都在找机会去迫害他,遭贬虽说是劫,但对于危及生命来说还算是幸运之事。所以,不幸的是听说王昌龄在安史之乱中准备逃回家乡,结果在途中被小人所杀害(此人就是中唐官员闾丘晓),王昌龄的生命从划上了句号,当时他刚刚59岁。好在恶人终究会有恶报,闾丘晓后来被做宰相的张镐所杀,也算是为九泉之下的王昌龄报了仇。
诗家天子名震古今,世人皆仰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几乎占了唐朝七绝的六分之一,所以他成了唐朝诗人中有量且成就杰出的大咖——是“圣手”也是“天子”。
王昌龄的七绝名震古今,在诗坛独树一帜,为我国七言绝句得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兼顾语法、语言、内容、意境等方面的打磨,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个用字,以最凝练的作品诠释了最无与伦比的魅力,从而将七绝稳稳地推上了诗坛高峰。所以今天的我们能够不亦乐乎地吟七绝、题七绝,都要感谢王昌龄这位“七绝开拓者”。
王昌龄,他是诗坛上的天子,更是俗世中的清流;以一支笔洞整个世界,他辉煌了诗史,也启迪了后生。